下荆江的多次裁弯导致了故道群的形成,这些故道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及监利境内,包括碾子湾故道、沙滩子故道、中洲子故道、上车湾故道、东港湖故道和老江河故道等6条较大的故道。漫滩上春天的紫云英,秋天的回头青从渐渐消退的水中一层一层长出,冬天的芦花在开阔的河道上肆意飞扬。这些沿江滨湖、四周有圩堤围护、内有排灌系统的农田,在长江下游叫“圩”,中游叫“垸”,曾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粮仓,也构成了长江中下游最主要的农业景观。
以今湖北、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,开始取代苏湖常地区,成为全国新的商品粮基地。摄影师用无人机拍摄的,正是位于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的桑基鱼塘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《史记》中第一篇就是《五帝本纪》,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——黄帝、颛顼[zhuānxū]、帝喾[kù]、尧、舜的事迹。
考古学家们经过复原,将盘龙城绿松石兽面定名为“绿面金眼龙”。在被人类驯化后,家鸭的外部形态与野生祖先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,但喜欢集群的习性依然得到了保留。根据历史学家、客家学说奠基人罗香林教授的研究成果,从西晋到清朝的1600年间,客家先民曾有过五次大的迁徙,其中前四次都是沿着赣江或是以赣州为中心进行的。
摄影/徐劲柏“嘎嘎嘎”,一阵清脆的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,天还蒙蒙灰,几十只绿头鸭已在岸边翘首以待。其实,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出现的时间,要比“湖广熟,天下足”早得多。在175公里长的下荆江之畔,散落着一个个形状弯弯、状如牛轭的湖泊。
图表为碾子湾故道、沙滩子故道和中洲子故道形成过程示意图。看着它们静若处子、碧波粼粼的模样,很难想象,在数十年、上百年前,它们还曾是滚滚长江的一部分。图为老江河故道之畔的鱼塘和农田。
如今,有关圩垸的功过是非及未来走向,也引发了人们新的关注……桑基鱼塘是我国古老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,也是太湖流域一带能成为鱼米之乡、丝绸之府的关键所在。在被人类驯化后,家鸭的外部形态与野生祖先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,但喜欢集群的习性依然得到了保留。其中,客家民系是指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,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江流域、闽西及粤东北,顺应当地自然条件,与畲族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、文化习俗和情感心态稳定的汉族支系。
根据历史学家、客家学说奠基人罗香林教授的研究成果,从西晋到清朝的1600年间,客家先民曾有过五次大的迁徙,其中前四次都是沿着赣江或是以赣州为中心进行的。距今约9000至6000年间,气温和降水虽有波动,但整体维持较高水平。从四川成都一带往长江中下游走,吃鸭子的花样数不胜数,且有鲜明的地域性。
在175公里长的下荆江之畔,散落着一个个形状弯弯、状如牛轭的湖泊。摄影/张邵庆圩垸:长江中下游最主要的农田景观很多人可能听说过“湖广熟,天下足”这句话,但不一定听过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。在被人类驯化后,家鸭的外部形态与野生祖先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,但喜欢集群的习性依然得到了保留。
盘龙城出土的绿面金眼龙的内涵应不出上述三种解读的范围。图表为碾子湾故道、沙滩子故道和中洲子故道形成过程示意图。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,果然是暗淡无光和乏善可陈吗?其实不然。
形成条件反射的鸭群早已定点守候,老周一露面,就蜂拥而上将他围住。根据历史学家、客家学说奠基人罗香林教授的研究成果,从西晋到清朝的1600年间,客家先民曾有过五次大的迁徙,其中前四次都是沿着赣江或是以赣州为中心进行的。摄影/徐劲柏“嘎嘎嘎”,一阵清脆的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,天还蒙蒙灰,几十只绿头鸭已在岸边翘首以待。
由于这里的地势低缓平坦,长江水流在此来回摆动冲刷,从而出现了“九曲回肠”的特殊地貌景观,并通过天然或者人工裁弯取直的方式留下了许多牛轭湖,也就是“长江故道”。透过浮桥,依然可以感受到水运在古代客家先民迁徙中的意义。由于地处低纬地带,即使末次冰期(距今约7—1.15万年之间)的盛期,长江流域仍有人类活动。
一阵抢食后,饲料很快被消灭干净。在175公里长的下荆江之畔,散落着一个个形状弯弯、状如牛轭的湖泊。是什么成就了这样独特的饮食文化?本文作者沿着这条“食鸭文化带”一路走访,一探其背后的历史和地理的秘密。
图为从郁孤台方向眺望八境台,左章右贡合为赣江的画面,辛弃疾在此写有“郁孤台下清江水,中间多少行人泪”,文天祥名句“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”中的惶恐滩就位于八境台以北60公里处,惶恐滩江水湍急,暗礁林立,令人望而生畏,由惶恐之名就足见当年客家先民沿江迁徙的艰辛。赣鄱大地文化独特,其中最精彩的当属赣江孕育出的客家文化。盘龙城出土的绿面金眼龙的内涵应不出上述三种解读的范围。
这些故道,有的自然通江,有的利用涵闸控制通江,有的则与长江主流完全阻隔。这意味着,在175公里长的下荆江河道旁,平均每29公里即分布着一条故道。故道既是下荆江两岸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,也是长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。
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,果然是暗淡无光和乏善可陈吗?其实不然。在《五帝本纪》中记录的古史属于“传说时代”,在考古学中,大致对应着距今5000年到夏代之前那段时间。如今,有关圩垸的功过是非及未来走向,也引发了人们新的关注……桑基鱼塘是我国古老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,也是太湖流域一带能成为鱼米之乡、丝绸之府的关键所在。
长江故道的成因之一是河流自然裁弯。长江故道的成因之一是河流自然裁弯。这些故道,有的自然通江,有的利用涵闸控制通江,有的则与长江主流完全阻隔。
其中,张光直认为,商代兽面可能是当时的神职人员“萨满”的通天道具,《论衡·订鬼篇》则记载类似的兽面可能与“镇邪祟”有关,陈梦家等学者则认为兽面的制作是商代人表达“敬献牺牲之意愿”。千百年来,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,越过长江,顺赣江南下,并以赣州为中心向周边扩散,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。赣江就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这样的作用。
摄影师用无人机拍摄的,正是位于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的桑基鱼塘。其中,客家民系是指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,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江流域、闽西及粤东北,顺应当地自然条件,与畲族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、文化习俗和情感心态稳定的汉族支系。从罗香林教授开始,关于客家民系的学术研究就层出不穷,但不管怎样,赣江都成为了研究客家民系的学者绕不开的话题。
如今,有关圩垸的功过是非及未来走向,也引发了人们新的关注……桑基鱼塘是我国古老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,也是太湖流域一带能成为鱼米之乡、丝绸之府的关键所在。在野生环境中,雁鸭类水鸟具有集群的习性,鸟群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,还会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。长江流域全新世时期的气候虽有频繁波动,但整体而言,气温和降水较高,有利于各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,因此而成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地区。
其实,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出现的时间,要比“湖广熟,天下足”早得多。摄影/张志斌顾名思义,河流故道,意指河流在迁徙改道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废弃河道。图为从郁孤台方向眺望八境台,左章右贡合为赣江的画面,辛弃疾在此写有“郁孤台下清江水,中间多少行人泪”,文天祥名句“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”中的惶恐滩就位于八境台以北60公里处,惶恐滩江水湍急,暗礁林立,令人望而生畏,由惶恐之名就足见当年客家先民沿江迁徙的艰辛。
摄影/张邵庆圩垸:长江中下游最主要的农田景观很多人可能听说过“湖广熟,天下足”这句话,但不一定听过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。只要在长江故道边走上一段,哪怕是极短的一段,比如从潭子拐到柴码头,不到20公里,你一定会同意,这是长江馈赠给人们的宝贵自然遗产。一年四季,长江故道碧波茂草、鱼虾肥美,远离都市喧嚣以及人类的干扰,成为珍稀鸟类以及白豚、江豚、麋鹿等生物的天然栖息地。
我忽然想到,九江柴桑一带,正是陶渊明的故乡,千古名篇《桃花源记》中为躲避战乱寻找桃花源的故事是不是给后人留下某种暗示呢?没有战乱的桃花源又在哪里?而食鸭文化更是在南京达到顶峰,甚至有专门为这一食材成立的“南京鸭业协会”,据统计南京平均每年消费1.2亿只鸭子,这也在互联网上成了一个梗——“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离开南京”;一向在吃上不怕麻烦的上海人,创制了“腹含乾坤”的八宝鸭,这也是最具代表的上海菜之一。长江故道形成后,人们在故道里开辟渔场和鱼塘,这在长江主流时期是不可能的。
千百年来,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,越过长江,顺赣江南下,并以赣州为中心向周边扩散,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。在被人类驯化后,家鸭的外部形态与野生祖先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,但喜欢集群的习性依然得到了保留。从罗香林教授开始,关于客家民系的学术研究就层出不穷,但不管怎样,赣江都成为了研究客家民系的学者绕不开的话题。
长江故道“由河而湖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环境变化事件,其前后由于河道形态发生巨变,会带动沿岸居民的活动方式(如土地利用方式、耕作方式、工业建设等)发生巨大改变。而且,下荆江故道中的绝大多数都位于北岸,这与下荆江的河道形态及不同河段冲淤差异状况有直接的关系。在我国长江流域,特别是水网发达的中下游地带,水塘养鸭的传统模式依然存在,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官垛村,数百只鸭子在水中追逐、嬉闹,无意中构成了一只浮于水面的“鸭子”图案。
图为贡水上始建于宋代的浮桥,以船舶做桥墩,木板铺于船面上,行人通过浮桥往来于贡水两岸。看到老周驯化的绿头鸭,我不禁想到——几千年前,居住在河湖滩涂的先民们,也许正是以这样的方式,逐渐把野生的绿头鸭、中华斑嘴鸭驯化成了家鸭,随后又孕育出独特的食鸭文化。“绿面金眼龙”:理解3300年前古人精神信仰的重要物证这件盘龙城绿松石兽面于2013年出土于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的一座商代古墓,距今约有3300年历史。
时光流逝,今天,这些故道之畔的世界是什么样子?长江自湖北宜昌宜都市枝城镇至湖南岳阳城陵矶为荆江河段,又以湖北境内的藕池口为界分为上、下荆江。湖南道县玉蟾岩、江西万年仙人洞两个遗址出土的陶器年代可达1.8万—2万年前,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陶器。可以说,赣江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密不可分,成为了承载着客家人乡愁的一条大江。
图为冬季从碾子湾故道里捕到的近一米长的大鱼,当地人把这种鱼叫做“大翘嘴白”。赣江就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这样的作用。出湖北荆州石首市,向东北约10公里,便是下荆江著名的碾子湾故道。
图为老江河故道之畔的鱼塘和农田。在《五帝本纪》中记录的古史属于“传说时代”,在考古学中,大致对应着距今5000年到夏代之前那段时间。距今约9000至6000年间,气温和降水虽有波动,但整体维持较高水平。
这意味着,在175公里长的下荆江河道旁,平均每29公里即分布着一条故道。早在春秋时期,这里还是太湖南岸的荒凉沼泽,先民在此筑圩堤挖水渠,化淤泥为良田,建立起规模巨大的塘浦圩田体系。它为长江贡献着巨大水量的同时,还成为了客家先民南行的重要地理通道,溯赣江上游的章水、桃江而上,穿过南岭即进入岭南,溯梅江、琴江而上穿越武夷山脉便可到达闽西,而赣南、粤东北、闽西便是客家民系的主要聚居区。
两遗址还发现有世界最早关于水稻利用的遗存。下荆江的多次裁弯导致了故道群的形成,这些故道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及监利境内,包括碾子湾故道、沙滩子故道、中洲子故道、上车湾故道、东港湖故道和老江河故道等6条较大的故道。图为冬季从碾子湾故道里捕到的近一米长的大鱼,当地人把这种鱼叫做“大翘嘴白”。
长江流域食鸭文化丰富,有鲜明的地域性。湖南道县玉蟾岩、江西万年仙人洞两个遗址出土的陶器年代可达1.8万—2万年前,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陶器。长江故道形成后,人们在故道里开辟渔场和鱼塘,这在长江主流时期是不可能的。
赣江就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这样的作用。如今碾子湾故道旁长江主流经过的地方,当年只是一块长满芦苇的湿地,芦苇丛中有一条两公里长的水沟。迄今为止,全球学者针对商代兽面给出近30种解读。
而且,下荆江故道中的绝大多数都位于北岸,这与下荆江的河道形态及不同河段冲淤差异状况有直接的关系。距今6000年之后,气温和降水有波动性下降趋势。长江流域全新世时期的气候虽有频繁波动,但整体而言,气温和降水较高,有利于各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,因此而成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地区。
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说的是,只要江苏苏州、浙江湖州的粮食丰收,全国人民都不愁吃喝,据说这句谚语最早出于宋代文学家范成大(1126—1193年)。长江流域的许多古气候研究表明,末次冰期盛冰期之后,气温和降水波动性升高,至距今9000年前后,已接近现代的水平。中国的考古学者们利用越来越先进的考古学方法和手段,已经在长江流域发现了大量考古学证据,证明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也有过辉煌的文明进程,是中国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故道既是下荆江两岸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,也是长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。赣州是客家人南迁的第一站,被称为客家摇篮。这些故道,有的自然通江,有的利用涵闸控制通江,有的则与长江主流完全阻隔。
赣州是客家人南迁的第一站,被称为客家摇篮。器物以黄金、绿松石、大漆为材料,五官清晰,色彩明快,是杰出的艺术品,更是多种材料复合制作的技术典范。然而,《五帝本纪》中所记录的五帝事迹,几乎全部集中在黄河流域。
这些故道,有的自然通江,有的利用涵闸控制通江,有的则与长江主流完全阻隔。看着它们静若处子、碧波粼粼的模样,很难想象,在数十年、上百年前,它们还曾是滚滚长江的一部分。随后,客家民系的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认可,汉族也逐渐被学术界划分为客家、广府、湖湘、晋绥等多个民系。
图为一幅1973年2月拍摄的老照片,当时东港湖渔场收成好,渔场职工们在向商业部门出售鲜鱼。长江流域孕育了丰富的食鸭文化中国是最早驯化家鸭的地区之一,据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研究推测:我国家鸭的驯化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2200年前。在圩田基础上,人们利用低洼处的湖田,形成了桑基鱼塘。
记得多年前,我站在九江湖口石钟山悬崖之巅眺望江湖,一边是浩荡的万里长江,一边是风帆点点、碧波荡漾的鄱阳湖,真是一派渔舟唱晚的绝美风光。在《吴地记》中有春秋时期“吴王筑城以养鸭”的记载。一年四季,长江故道碧波茂草、鱼虾肥美,远离都市喧嚣以及人类的干扰,成为珍稀鸟类以及白豚、江豚、麋鹿等生物的天然栖息地。
赣江就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这样的作用。漫滩上春天的紫云英,秋天的回头青从渐渐消退的水中一层一层长出,冬天的芦花在开阔的河道上肆意飞扬。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,冰后期气候的来临,东海海面快速上升,至距今7000年前后达到大致现代的高度。
可惜出土时遭受了严重破坏,只保存了500余片绿松石,并且完全失去原貌。上世纪30年代,著名历史学家、民族学家、客家学说奠基人罗香林教授意识到,汉族等庞大的民族,会因时代和环境的变化,逐渐分化,形成不同的亚文化群体,为了描述这些亚文化群体,他创立了民系一词,并率先将民系一词应用在客家研究上。1949年,这条水沟在洪水冲刷、岸滩崩塌的作用下,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新河,长江从此处裁弯取直,原来的碾子湾弯道逐渐成了故道。